前些天,在和一个朋友吃饭的时候,他问我了这样的问题,我突然意识到,很多人误解了“移民”的含义。
也许,这也正是很多人从未考虑过移民这件事的原因。
我们平常说“移民”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“换个国家落户了”。但其实,这个“落户”背后,还细分出三个不同的维度,但每个维度都可以被称为“移民”。
这就像是一个“长期签证”,它让你可以长期、合法、稳定地在某个国家居住一段时间,享受当地的教育、医疗、社保等福利(政治权利除外),通常可以续签,但还不算“永久”。比如西班牙非盈利签证项目,就属于这一类,持卡人也依然保留中国国籍。
这就是大家常说的“绿卡”,移民圈通常称它为PR(Permanent Resident)。拿到绿卡,你依旧是中国国籍,只是拥有了另一个国家的永久居住权,可以享受当地教育、医疗、社保等几乎所有福利(政治权利除外),比如加拿大的“枫叶卡”就属于这一类。需要注意的是,有少数国家的居留卡卡面上写着“Permanent Resident”,但其实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永久居留卡,例如希腊黄金签证,详情可戳👇
佰特嘉华独家|希腊购房身份究竟是不是“永居”?争论了800回合的问题,一文讲清!
只有这一步,才是“真正意义上”的国籍转换。你变成了那个国家的公民,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国籍将被注销(因为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)。这个阶段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并不是必要选项,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其实是“移民不移居”。
移民≠离开,而是选择一种可能性。
我们身边很多客户,拿到了绿卡,大部分时间依旧住在中国,孩子也还在国内上学,只是为了给未来多一条路:将来孩子留学少折腾一点、退休时换一个气候宜人的地方、资产可以更安全地配置在全球。
“移民不移居”,本质是一种家庭战略规划,是为未来的不确定性留出一个备选答案。

过去几年,佰特嘉华接触了无数有意移民的家庭,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也很集中:第一,现在是不是太晚了,三四十岁还适合移民吗?
第二,我不是特别有钱,也不是大公司高管,适合移民吗?
一、移民是“节点”不是“时机”
如果你现在三十多岁,不用担心是否“错过”了移民的最佳时机。移民不是年轻人的专属,也不是某个“窗口期”才值得去做的事。
我们见过太多客户是在40岁后才开始认真做身份规划:有的是为了孩子能在公平开放的教育环境中成长,有的是为了摆脱单一货币、资产集中带来的焦虑,也有的是因为经历一场疫情,开始重新评估生活的重心。
移民是一个“节点式决定”,它往往是在你人生进入下一个阶段前夜发生的:你开始更关注风险管理,开始希望家庭结构更稳固,开始希望孩子未来有选择权。
如果你此刻正经历这种转变,那就是最好的出发点。
二、适合移民的人,不一定是“最成功”的人
很多人以为,移民是为“顶层人群”准备的选项。但实际上,那些在国内已经事业成功、资源丰厚的人,移民(注意,这里指的是真正长期居住)到某个其它国家,幸福感反而并不是最高的。
因为真正移居到某个国家,从来不仅是拿永居卡或换国籍,更是换制度、换文化、换职场规则。
对很多顶尖人才或高净值人士来说,移民之后最大的挑战,往往不是生活条件、语言环境,而是心理上的“落差”。
在国内,他们习惯了被围绕、被尊重,甚至被仰视。但到了国外,很多国家强调的是“人人平等”,没有那么多上下级之间的距离感,在大公司里,普通员工对CEO直呼其名,是常有的事。
这份“平等”对有些人来说,是新鲜,是自由;但对另一些人来说,却是一种失重感。他们常说“国外太安静了、太孤独了”,其实不是地方冷清,而是不再有人围着转、时刻捧着他们。这种心理上的不适应,才是真正让人“住不惯”的原因。
反倒是一些“中坚人群”更能沉下来,真正落地。他们拥有实际技能(教育、工程、护理、酒店管理、电工等),能适应一线工作环境,也更愿意重新建立自己的职场路径。比如在新西兰的移民政策中,这些岗位就极具优势。

我们还常遇到这样的情况:一人移民,全家受益。很多客户通过主申请人的技能身份获得了居留权,配偶随行后也能合法就业,孩子则顺利进入当地的公立教育体系,在大部分发达国家,公立教育不仅免费,而且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,不唯成绩论,孩子的教育不再是一场“筛选式淘汰”,而是“陪伴式成长”。
至于大家担心的语言问题、文化隔阂、就业挑战——这些都不是不能克服的门槛,而是需要科学规划与真实预期来缓解的过渡。
移民的路,没有标准答案,但有最适配的路径。
佰特嘉华从不推荐“热门项目”,我们关心的是您“是否真的适合这条路”。身份的背后,是您对家庭风险管理的态度,是您希望孩子拥有什么样未来的清醒认知,更是你为多年后生活质量埋下的伏笔。
西安·永宁门·长安国际F座1016室(中国)|
029-8556 6772(中国)|
147-99 SCURFIELD BLVD,WINNIPEG,MANITOBA,R3Y 1Y1,CANADA(加拿大)|
1 204 903 3373(加拿大)|
本文含有作者个人见解,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,仅做信息参考,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或决策依据。读者在参考相关内容时,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审慎判断。本文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。